为进一步优化全县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积极推进2014年下半年农机购置补贴及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巨野县农机部门根据全县农业种植结构需求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特点,于6月10日至25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新型农机装备需求情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巨野县农机化发展及农机装备结构现状
巨野县是农业大县,耕地面积144万亩,截止目前,巨野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18.6万千瓦,同比增长5.2%。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9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848台,同比增长12.5%;拖拉机配套农机具数量达到3.2万台,联合收割机数量达到4600台,其中玉米收获机数量达到910台。在大力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的基础上,今年,县农机部门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倾斜,累计推广大蒜收获机860余台套、棉花拔柴机360台套、秸秆粉碎还田机3600余台套、大型秸秆打捆机52台套、植保机械2.2万台套,其中大型吊杆式植保机22台套、航空植保无人驾驶飞机3架,全县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由2010年的10%提升到2013年的46%;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呈以下主要特点:
(一)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小麦生产在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科技含量明显提高,联合机收率达99.8%;玉米免耕播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年“三夏”实现玉米免耕播种面积45万亩;大蒜、棉花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 6 %。
(二)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的重点向大功率、低油耗、高效环保的大中型高性能动力机械及复合式多功能配套农具转变。大中型拖拉机增长由过去以30-50马力为主,转变为今年80马力以上的占补贴动力机械的98%;拖拉机中的大中型与小型的比例为1:4.5。拖拉机与农具的配套比达到1: 2.28 。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2013年免耕播种机拥有量达到 1640台,完成小麦、玉米免耕播种面积72.3 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了30% 和 22.6 %,。“三夏”、“三秋”期间,积极组织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开展订单作业服务,大力推行小麦、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土地深松、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和速度实现了跨越发展。
(四)农机基层服务组织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县农机合作社已发展到90家,农机拥有量突破2900余台(套),实现注册资金2.8亿元, 建设库房2.9万平方米,2013年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4600余万元,纯收入2600余万元。农机服务组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良好态势。
(五)新型农机具推广亮点纷呈。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今年把大蒜收刨、棉花移栽、棉花秸秆拔除机械作为经济作物机械推广重点,共推广大蒜收获机860余台套、棉花移栽机2台,拔柴机160台套;为做好小麦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今年共推广大中型秸秆打捆机52台套;另外大中型吊杆式植保机和航空植保无人驾驶飞机的推广也成为今年农机推广工作的亮点。
二、存在问题及需求现状
此次调研活动共访问农机合作社36个,其它农机专业服务组织21个,走访农机大户52个,其中农机补贴户41个,科技示范园3个。参加调研座谈交流人员达560余人。在调研活动中,农民群众普通反映的问题为五个方面:
(一)现有农机装备科技含量低,结构配置不合理,小旧机具多,大型复式机具少,农机装备结构亟待优化。
(二)农机重复购置现象严重,机械利用率低,功能不完善,造成了不应有的农机资源浪费。.
(三)农机使用的维修、供应保障机制不健全,实现“一条龙、保姆式”服务的组织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领域较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四)在粮食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和主要特色作物机械化;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特色农业等农机化技术和机具还需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小,机耕道建设落后,大型农业机械下田难,影响农机作业效率,农机社会化服务应探索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服务新模式,切实为推进土地适度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管理服务途径。
三、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农机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结合购机补贴、农机推广、培训、合作社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制定科学的规划目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在进一步完善农机管理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强化宏观调控,实施科学指导,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杠杆,大力推广大中型、新型、复合型农业机械。逐步引进棉花、大蒜等经济作物及设施农业机械,合理淘汰报废一批传统落后的旧式农机具,加快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步伐。同时,要切实注重农机人才队伍培养,和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倾力打造“五化”标准农机合作社,全力推进农业“耕、种、收、管”全过程机械化;充分发挥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优化农机结构,发展适用型农业机械。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实现农业结构与农业机械装备的同步调整;在稳步推进农机保有量增长的同时,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它各业所需机械比例,大幅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建立农机动力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制度,加快淘汰落后、超期使用的农业机械,依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引导农民购置先进、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
(二)加强政策引导,增加农机化投入。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机购置补贴、燃油补贴、农机保险、机耕道建设等多项政策支持,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自愿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建立长效的政策扶持发展机制,调动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机补贴办法,推进农民自主购机,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资金总量,重点支持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及服务体系建设。
(三)创新服务模式,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机协会、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实施“保姆式”、“一条龙”作业服务,扩大服务范围,拓宽服务市场,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以农机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加强“三夏”、“三秋”农时季节的机具维修保养和作业服务,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镇村、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活动。
(四)加强监督管理,优化农机化发展环境。建立有效的农机产品质量安全调查、投拆监督机制,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严防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进入市场,维护农机户的合法权益;理顺农机维修行业管理关系,规范农业机械维修职业技能鉴定,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建立农业机械化作业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业机械作业组织各类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质量的监督,维护作业秩序,提供便利和服务。按照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为农机化发展发挥保驾护航作用。
(五)农机农艺融合,加大经济作物机械推广力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引导农民改善种植结构,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机械化生产新技术、新机具,建立健全全程机械化生产农艺标准,加强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的集成配套,形成以机械化技术为支撑、区域适用性广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同时,开展适用成熟技术的宣传、培训,组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等社会化服务,扩大机械化生产作业范围和规模,支持、推动棉花、大蒜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全县整体机械化水平。(邹爱芝 张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