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让农民群众更加了解到国家购机补贴惠农政策和农机科技知识,提高农民农机科技水平,做一个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近期,曹县农机局组织相关股室工作人员,对全县“农机科技下乡活动”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机科技下乡的形式
一是通过赶科技大集等形式,积极推进农机科技下乡活动宣传。曹县农机部门专门抽调农机技术人员,配合农机生产厂家和农机经销企业成立五个农机技术宣传队,奔赴全县主要集贸市场,通过现场机具展示、发放宣传材料等,向广大农民推介农机化新技术、展示新机具。
二是依托农机合作社,积极推进农机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深入农机合作社加强对其成员的培训,重点讲解《拖拉机的结构原理和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及麦田管理》、《联合收割机的结构原理和使用》等专业知识。
三是围绕经济作物机械化展开培训。培训对象重点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农机户等参加三秋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人员和新购买农机具的农民。培训内容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花生、土豆等经济作物为重点的秋收秋播农机化技术、农艺知识和农机安全生产知识等。通过现场演示、实际操作、技术指导等形式,切实提高学员实用技能。
四是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培训。农机技术人员现场讲解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本增效的优势,结合保护性耕作机械结构特点,详细说明了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几项关键技术。同时,技术人员还就保护性耕作技术应注意的事项、机械使用要点,包括如何调整播种量、施肥量、播种深度,如何根据地块墒情、土质确定作业速度等一一进行了讲授。
五是召开现场会或演示会。曹县农机局通过召开了现场会、演示会和产品观摩会等,加速推广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全县农机化科技水平。
六是展示新型农业机械。为进一步推广农机实用新技术,曹县农机局组织了多家农机生产企业,对20多个农机品种、近100余台(套)先进的农机具,进行现场展示。同时邀请厂家技术人员为现场的农民朋友详细讲解使用常识,及“三包”服务等知识,现场解答农民的疑问,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
二、取得的成效
自开展农机科技下乡以来,通过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指导,现场对机具进行检修,讲解故障排除、使用保养、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教育等知识,使广大农民对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农民购置使用新型农机具的热情。活动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为依托,对农民和广大机手开展保护性耕作、农机技术培训等,使农机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农机操作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为农机科技项目实施和各类示范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特别是通过对机手开展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农机作业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使农机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得到了保障,增强了农民增收、增效和致富的本领。
三、农机科技下乡存在的一些问题
1、力度还不够。一方面由于曹县耕地面积较大、人口较多,农机科技下乡覆盖范围还不够广泛,使得部分农户享受不到科技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因科技扶持政策和资金的欠缺,使得农机局对农机生产方面的科技扶持力度也略显不足。
2、农机科技下乡机具少。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在科技下乡过程中,现场机具展示、培训、演示的机具种类少,满足不了农民群众对新机具的多方面需求。
3、农民群众对其认识不到位。在新机具、农机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时间和过程,短期内并不能见到效益,导致部分农民对农机科技下乡认识不足,从而不愿意将手中的富余资金投入到新机具、农机新技术推广之中。
4、高水平的农机技术人员缺乏。现有人才队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化的技术需求。
四、几点思考:
广大农村在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先进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急切地呼唤着农机知识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的建设力量。仅靠组织几次集中活动,动员人员下几趟乡,送一些东西,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渴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致富的问题。治本之法是变主动送、主动教为农民主动学、主动用。
1、变“多下乡”为“常下乡”。 农民主动学和自觉用的前提是变“多下乡”为“常下乡,“农机科技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要求数量、内容、时间上的“多”。“常下乡”要求把组织活动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既抓住当前,也考虑长远,通过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农机科技下乡”活动扎根于乡。
2、变“送教”为“培养” 。农民自觉主动学和自觉用是目标,“送”、“教”、“用”结合是农机科技下乡活动的根本。把为农民培养农机能手作为农机科技下乡工作的的主攻方向,通过培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授课、送出去学习、手把手传授等形式来培育农机人才。依托各县区农机化学校,大力抓好农机新技术培训,推广农机科技致富典型经验,增强农民致富本领。
3、变“输血”为“造血”。变“农机科技下乡”为“农机培训基地”,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农机科技下乡”不仅要使专业技术人员“常在乡”,关键是要在农村建立一支不走的农机培训队伍。要充分利用广大新型农民有强烈需求的群众基础,利用农村有一批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人才条件,利用了农机合作社建立一批农机培训基地,从而达到“造血”的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