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玉米机械化播种在东明县发展迅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播种机械逐渐发展为新型实用、技术含量高的成熟型机械,牵引马力增加,效率提高;农民耕种思想发展了根本性变化,由排斥到接受,由被动到主动。在玉米机械化播种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驾驶人技术不熟练、机械设计存在缺陷等。
一、基本情况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黄河入鲁第一县。总面积1370平方千米,拥有耕地124万亩,辖10个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明县是农业大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种植面积稳定,机播率提高较快。今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80万亩,机播面积79.4万亩,机播率达到99.3%。
二、具体做法
(一)政策带动。县农机中心高度重视玉米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将其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中,优先、重点补贴玉米免耕播种机,并形成了长效投入机制。通过农机购置优先补贴等优惠政策带动,效果显著,农民购买玉米机播机的积极性高涨,今年上半年推广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620余台。
(二)宣传发动。为深化玉米机播“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提高农民对玉米机播的认识,积极开展信息宣传工作。一是主动与新闻部门结合,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站等媒体对玉米基本进行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舆论环境。二是县乡多次召开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玉米机播机械化现场会,广泛的开展机具演示活动,组织农民观看,讲给农民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让农民亲身感受玉米机播技术优越性和先进性,提高农民认识;三是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采取通过出动宣传车、农机科技下乡、设立宣传点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送科技下乡7场,培训农民1450人。
(三)效益驱动。一是省种:玉米精量播种每亩用种量2公斤,比传统播种量3公斤可亩省种1公斤,节约成本20元;二是省肥:采用玉米精量播种的同时进行化肥深施,能提高化肥利用率10~15个百分点,每亩省肥15斤,节约成本20元左右;三是增产:采用精量播种玉米苗全、苗齐、苗壮,通风透光性好,根据侧产情况,比常规播种每亩增产95公斤,增效200元。四是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化不仅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还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人工作业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把农民逐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约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一)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的性能与质量水平有待于提高。虽然目前市场上对新亚2BYF-2型、2BYF-4型玉米播种机,工力2BYD-3型玉米播种机,海伦王2BYF-2型玉米播种机,雨鑫2BY-3型玉米播种机,雨虹2BY-3型玉米播种机比较认可,但与农民的要求还相差很大,比如对玉米免耕精量机械底盘低,对小麦联合收获后形成的较厚的秸秆覆盖层易产生杂草堵塞,还需进一步进行改进与完善。
(二)干部群众的认识有待于提高。由于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化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干部群众还认识不够,今后要在进一步完善机具性能与质量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三)农机与农艺融合有待于提高。由于农民种植玉米的品种不统一,播种量不同,造成机手作业时,需要根据播种量进行调整,影响播种的效率、作业效率和机手收益。建议要加大玉米种植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尽量使农机与农艺相适应,提高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的作业效率。
四、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加快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化的推广步伐。任何一项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都是与宣传和示范分不开的。各级农机部门应当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化的优越性,组织农民到作业现场进行观摩,让农民群众从中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二)保障推广工作资金足额投入。在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各项农机综合技术的实施需有相应的资金作保障,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开辟筹资渠道。一是利用国家对项目的投资作导向,吸引农民自筹资金投入。二是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加大对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调动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三是通过示范点的带动作用,让农民看到实效,鼓励农机合作组织投资购机,加快机械推广步伐。
(三)坚持农机与农艺的有效协作。农机技术是实现农艺技术的工具,只有农机与农艺的良好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取得最佳效益。因此,在实施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化过程中,要把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起来,用机械化手段完成农艺技术的实施,并做到两者协调统一,使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顺利实施。
(四)完善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要结合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项目的实施,切实为农民传授经验技术,并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二是要重视农机手培训工作。机手是机械技术的实施者,机手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化长效机制的建立。三是在农时搞好跟踪服务,我们可以设立农机服务热线,并成立专门的服务队,农忙季节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无偿服务,随时解决机械作业发生的故障问题,搞好配件供应,及时保证维修需求,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机手提供方便,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