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6日,巨野县农机部门按照省市《关于做好保护性耕作小麦测产对比工作的通知》要求,会同农业、统计等有关部门专家对时屯、田桥等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小麦进行了测产评估,从测产情况来看,保护性耕作小麦较传统种植地块小麦平均增产幅度达到9%左右,呈明显增产优势。
据测产评估资料显示: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保护性耕作小麦平均亩有效成穗数达45.6万,较传统耕作增加4.99万个,个体穗粒数平均41粒,平均单产627.3公斤,其中“良星—77”系列小麦最高单产为670.37公斤;未实施免耕播种地块(对比田)平均亩穗数40.7万,穗粒数38.4粒,平均单产544.7公斤。小麦平均增产82.65公斤/亩,增产率为15%。全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小麦种植面积为16万亩,小麦增产总量为1332.4万公斤,实现节本增效4140万元。
2015年,巨野县共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15万亩,小麦、玉米秸秆还田面积70万亩,完成小麦免耕播种面积26万亩,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实践证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每年可减少耕整地等作业工序2-4道,亩可节省作业成本50元以上;同时进行秸秆还田覆盖,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可少浇1-2遍水,亩节省水电费20元以上;化肥深施,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亩节省化肥费用30元左右。累计每亩每年节约生产成本为98元左右。单季小麦免耕播种可实现节本增效160元左右,不但省工省力,还可以保墒蓄水、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促进粮食增产增收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之一,特别是在今年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发生的情况下,传统种植地块的小麦平均减产9%左右,部分传统种植地块小麦减产20%以上,但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的小麦发病率明显偏低,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巨野县农机局 张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