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当武城大地的人们还沉浸在新春喜庆中的时候,一座座粮食烘干塔又开始运转起来,有的是来粮加工,有的是自己储粮加工,机声隆隆,人员穿梭,一派大忙景象,与外面鞭炮声声的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
近年来,武城县的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农业经营组织的不断壮大,粮食收获后的晾晒问题更加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武城县农机局把粮食产后处理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来抓,多措并举,积极推广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截至目前,我县拥有各类粮食烘干设备43台(套),日粮食烘干能力达到1433吨,带动粮食烘干相关产业纯利收益14万元。
一、培育经营主体,鼓励、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合作社开展粮食烘干作业。截至目前,武城县已成立农机合作社94家,他们大部分粮食晾晒需求强烈,鼓励他们把粮食烘干机械化作业作为其社会化服务的一项内容,不定期组织成员外出观摩学习,使大家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合作社运作模式及发展目标。
二、抓培训,提高合作社软实力。一是县农机局组织技术培训会和现场观摩会,农机经销商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县农机推广站工作人员为参会代表讲解粮食机械化烘干的优势及技术要点,讲解烘干机性能、参数,使参会人员学习到烘干技术的要点和优势,大家对烘干设备有深度了解;二是分批次组织社员参观典型合作社,召开座谈会,相互交流合作社的建设、经营和管理经验,避免发展过程中“走弯路”情况的发生。
三、抓扶持,优化环境,提供后勤保障。一是县政府大力支持,多次组织农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和家庭农场代表进行座谈,将合作社的建设用地等问题直接反映上来,政府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办法。二是县农机局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倾斜,把粮食烘干设备放在农机购置补贴“九个优先”条件的首位,享受优先申请、优先补贴、优先满足的权利,引导粮食烘干机械化的发展。
据了解,该县的烘干作业早在去年九月中旬就开始了,当时粮食来源主要是京津冀部分一年一作区的玉米,截至目前,已连续烘干四、五个月,远远超过预期的两个月作业时间;原来安装烘干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粮食晾晒问题,按经济账计算的话需四年收回成本,但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烘干每斤玉米纯利均按二分计算,烘干一万吨就能获利40万元,合作社不需两年就能收回成本;合作社一分的纯利收益,就能带动周边粮食贩运、烘干加工等农民收益一点五分钱,以此计算烘干一万吨就能使当地获利100万元,进行粮食烘干作业已经成为农机合作社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举措。去年冬天,烘干作业一边进行,一边新上烘干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为按正常的购机规律是在麦季后、秋收之前。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立起烘干塔,财富滚滚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粮食烘干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武城县将农机局将再接再厉,进一步科学规划,进一步强化服务,进一步调动农民使用粮食烘干机械的积极性,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全县发展烘干机械120台(套)以上,日烘干能力达到3000吨,使武城县以粮食烘干为总抓手,建成买周边、卖周边的现代化粮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