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底的农闲时节,东昌府区组织“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专门培训农机操作和维修,由政府组织的农机专业知识培训让荣登太的心头燃起了曙光。如何提高效率,多赚到钱,荣登太打算让顺丰农机合作社今年多与种粮大户和专业种植合作社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本报记者 高田 李梦
本报通讯员 席真 王丽
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王庙村村民荣登太,是顺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合作社成立6年来,荣登太感觉专业农机服务的工作越来越不好做,缺乏专业的农机驾驶操作员,夏收和秋收时节农机作业效率低,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较少等等,阻碍着他的发展。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让这位与农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格外费心思。
荣登太今年57岁,从1981年开始就接触了第一台拖拉机,从此便跟各种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2008年,他牵头王庙村附近8户拥有农机的农户成立了顺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农机户增加到17户,农机设备增添到50多套。各农机户之间是一个松散的联盟,统一购进农机配件和柴油,降低生产成本,农机户在收割作业时遇到故障无法完成剩余的收割作业时,可及时向其他农机户请求支援。
年近60岁的荣登太已经好几年没有驾驶操作大型联合收割机了,他说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已无法适应高强度的麦收和秋收工作了。荣登太的儿子今年38岁,为了完成抢收,荣登太和儿子雇佣了一名驾驶员负责驾驶作业,荣登太的儿子和驾驶员互相轮流作业。由于人工价格逐渐上涨,荣登太按照行情开给了驾驶员一天400元的工钱。
按照一天大约能收割50亩、每亩60元收费计算,荣登天一天能赚三千块钱,刨去工人工资、柴油费用、机器损耗等成本,今年四天半的麦收时间里,荣登太父子赚了一万多元。
人工成本是一项较大的开支,“以前是人找车求着给活儿干,现在是有车找不到人,求着驾驶员给咱干活儿。”荣登太说,大型农用机械驾驶员需要有驾驶证和上岗证才能干活儿,现在农村有这类证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顺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多都在40岁左右。驾驶员逐渐老龄化,并出现断层现象,也导致了人工成本上涨。
2013年年底的农闲时节,东昌府区组织“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专门培训农机操作和维修,由政府组织的农机专业知识培训让荣登太的心头燃起了曙光。
收入并不如往年的另一个原因是村民的土地不成规模,零散的地块导致了收割效率低下。荣登太说,如果土地地块面积较大成方连片,一天收割一百亩不成问题。为了提高收割效率,他还免费将村民的粮食送到家中。
如何提高效率,多赚到钱,荣登太打算让顺丰农机合作社今年多与种粮大户和专业种植合作社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闫寺街道的村民丰春英成立了宏丰蔬菜专业合作社,面积约有300亩,荣登太想把丰春英合作社需要大型机器的活儿全部包下来。荣登太还与闫寺搭界的梁水镇的农田托管大户马胜宽、花生种植大户周发鹏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农机停放也成了困扰荣登太的一个难题。为了解决大型农机的“车库”问题,他花两万元承包了村民的两亩土地,并自筹资金建了停车场,目前停车场一共停放了9台机器。由于农村村民家中院落有限,有的农机户干脆将农机停放在自家门外,用塑料布简单遮盖一下,存放不当会直接导致农机损耗加快。
据闫寺街道办事处分管农业工作的副主任刘强介绍,目前闫寺街道拥有大型拖拉机60余台,大中型收割机101台,小型收割机600余台套,总动力17330千瓦时,基本能够满足全镇收割播种的需求。往年出现的麦收时节收割机不够用、村民直接上路拦车的情况,今年麦收期间基本没有发生,越来越多的先进农机设备让村民的夏收变得越来越轻松。